【乌克兰民族英雄彼得·留拉的抗争人生】
在持续多年的俄乌冲突中,乌克兰人民展现出不屈的意志。现任总统泽连斯基多次强调捍卫主权的决心,这种精神让人联想到百年前的民族英雄彼得·留拉。这位传奇人物如何用一生诠释爱国情怀?让我们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【苦难中萌生的民族魂】
1879年寒冬,留拉降生在波尔塔瓦的贫苦农家。父亲赶马车为生,全家挤在漏风的河畔木屋中。
在沙俄统治下,乌克兰人被称为小俄罗斯人,处处低人一等。年幼的留拉常看到俄军鞭打说母语的乡亲,这些屈辱画面深深刻进他的记忆。19世纪末,地下文化团体如星火燎原,大学生留拉如饥似渴地阅读禁书,毕业后毅然加入革命组织《拉达》报社。他撰写的檄文字字泣血,很快在革命者中声名鹊起。
展开剩余60%【乱世中的革命征程】
1905年,沙俄帝国风雨飘摇。工厂接连倒闭,伏尔加河流域饿殍遍野。留拉敏锐抓住时机,将文化团体升级为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。他主编的《言论报》成为革命火种,每期油印刊物都在工人中秘密传阅。为躲避宪兵追捕,他辗转莫斯科贫民窟,白天做苦力,深夜组织秘密集会。1916年战争阴云中,他冒险潜入军队发展革命力量,很快成为西部战线乌克兰势力的核心人物。
【建国理想与残酷现实】
1917年二月革命后,留拉出任新生乌克兰共和国的军事秘书。但当他主张彻底独立时,却遭到亲俄派排挤。凛冽寒风中,他带着几十名追随者离开基辅,在乡间组建斯洛博达兵团。这支衣衫褴褛的部队,用缴获的步枪坚持训练。1918年初,面对三倍兵力的苏俄红军,留拉亲临战壕鼓舞士气。基辅陷落那夜,他含泪烧毁机密文件,率残部转战西部山区。
【最后的抗争与未竟之梦】
在德国军营谈判时,留拉发现所谓盟友正在偷运乌克兰小麦。政变发生后,他在狱中仍通过密信指导抵抗运动。1920年流亡波兰期间,他坚持每天用母语写日记,记录对故土的思念。1926年5月25日巴黎街头,刺客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。弥留之际,这位47岁的战士口袋里还装着家乡的一抔黑土。直到1991年乌克兰真正独立,他的遗骸才荣归故里,长眠在第聂伯河畔的英雄广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保宇配资-炒股配资手机版-低息配资公司-10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