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1年春天,普法战争打完了。普鲁士赢了,把法国按在谈判桌上签了《法兰克福条约》。
这纸条约里,普鲁士从法国手里划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块地方,还让法国赔50亿法郎。
钱没还清之前,普鲁士部队能在法国驻军。
当时看,普鲁士占了大便宜,谁也没想到,这事儿会像根刺一样扎在法德之间,四十多年后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。
先说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
这场战争的起因,说起来有点绕。
先是西班牙王位继承的问题,普鲁士国王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闹了别扭,一封被篡改的“埃姆斯密电”成了导.火索。
1870年7月,法国先开了战,结果打了一个多月就撑不住了。
拿破仑三世在色当带着8万士兵投降,法兰西第.二帝国直接垮了。普鲁士部队一路打到巴黎,围了四个多月,法国实在顶不住,只能认栽签条约。
对法国来说,这败得太惨了。阿尔萨斯和洛林不光是两块地,那里有煤矿铁矿,还有重要的关口和交通线。
让法国人难受的是面子,尤其是知识分子,觉得自己信奉的“文明”被普鲁士的“强权”踩碎了。
法国作家福楼拜当时就说:“这简直是世界末日,拉丁世界的好日子到头了。”
普鲁士这边呢,靠着这场胜仗把德意志各邦凑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,成了欧洲地区新的老大。
英国和大鹅不乐意了,欧洲向来怕一家独大,谁太强,别人就会盯着谁。
当时大家怎么看这事儿?
那会儿欧洲人对普鲁士的做法意见不一。
有人觉得普鲁士已经挺克制了。
毕竟没动法国的殖民地,就拿了两块靠近德国的地方,赔款虽然多,法国三年就还清了,说明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。
有懂战略的人说,俾斯麦(普鲁士宰相)这么干,是怕逼急了英国,特意留了余地。
也有人觉得,普鲁士这是给自己挖坑。
法国的共和派掌权后,把夺回阿尔萨斯-洛林当成了国策。学校里老师给孩子讲这两块地的故事,报纸上天天喊着“复仇”。
俾斯麦自己都念叨:“法国人不会真的服软,现在的和平就是歇口气,等他们缓过来,肯定会找回来。”
要是换种做法,会不会不一样?
想知道能不能避免一战,得看看普鲁士当时还有没有别的选择。
阿尔萨斯-洛林这两块地,没那么重要。
后来打一战的时候,这里根本不是主战场,德军主要从北边的低地国家和法国北部进攻,这两块地顶多算个牵制。
不过划给德国后,法国人心里那股火就没灭过。
第三共和国被人叫做“复仇的共和国”,议员反对去海外抢殖民地,理由都是“我们丢了两个姐妹,你们去抢女仆?”。
当时没要这两块地的话,法国人的复仇心可能就淡多了。
毕竟钱很快就还清了,没伤到根本,说不定两国还能在海外殖民地的事儿上互相较劲,不至于非得在欧洲地区拼个你死我活。
还有个办法,帮法国恢复君主制。
普法战争后,法国建了共和国,但共和派的根基不稳。俾斯麦其实动过心思,想让波旁王朝重新掌权。
君主制的国王们通常不爱折腾民族主义那套,在乎的是保住自己的位子,可能不会像共和派那样天天喊着复仇。
要是法国是个王国,说不定能和德国的帝国搭伙,一起对付当时欧洲流行的自.由主义、SH主义,形成个“君主联盟”,矛盾可能就小多了。
历史有它自己的脾气
假设普鲁士真的没要阿尔萨斯-洛林,帮法国恢复了君主制,一战就一定打不起来吗?恐怕也难。
那时候的欧洲,各国都在抢殖民地、比军备,谁强了谁就想多占点好处。
德国统一后工业发展快,国力蹭蹭涨,英国、法国、大鹅看着都眼热,也怕被超过。
这种情况下,就算法德没仇,其他国家也会拉着法国一起盯着德国。
历史上的西班牙、法国,只要成了欧洲Z强,总会被一群国家围着打,这好像是个绕不开的圈。
让人意外的是美国。1917年美国参战前,德国其实快赢了,大鹅已经投降,英法在西线也打不动了。
美国一加入,局势立刻反过来。这事儿别说1870年的普鲁士人想不到,1914年开战时,谁也没料到美国能有这么大能耐。
总结
普法战争后,普鲁士怎么对法国,可能会影响法德矛盾的深浅,却拦不住一战的大趋势。
阿尔萨斯-洛林的割让,让法国的复仇心有了具体的目标;不过就算没这事儿,欧洲列强的霸权争夺、民族主义的高涨,照样会把大家推向战争。
历史没给“如果”的机会,不过能看明白一点:国与国之间,把对手逼到绝路,往往不是聪明办法;自身太强,又难免被别人当成靶子。
这大概就是大国相处Z难的地方吧。
保宇配资-炒股配资手机版-低息配资公司-10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