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,我军主力部队存在兵团这一重要建制。一个兵团下辖多个军,通常在10万人以上,而四野因为兵力雄厚,往往一个兵团的规模能达到16万人以上。
尤其是四野的第13兵团,堪称我军王牌部队。抗美援朝时该兵团经过补充,拥有6个军约26万官兵,比其他兵团普遍多出10余万人。即便放在整个人民军队的历史上,也再没有其他兵团的规模能够超过13兵团。
第13兵团的首任司令员,是我军名将程子华。49年整编时建立的16个主力兵团,首任司令员除程子华外,都参加了1955年9月的全军授衔,他们的军衔不是大将就是上将,陈赓和萧劲光比较突出。只有程子华是特例,他因为49年末由军转政、不再带兵了,55年评衔时也没有实际军职,所以什么军衔都没获得。
展开剩余73%红军时期,程子华可是跟徐海东平起平坐的人物。红25军独自完成长征到达陕北时,程子华是红25军政委,徐海东则是军长。55年徐海东虽在养病,但仍然被评为大将;跟他资历旗鼓相当的程子华,若建国后还在军队中工作,理应也是大将级别。对于在人民军队工作几十年的程子华而言,没有军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。
而13兵团的政委,就比较特别了。首任政委是黄克诚,但49年初第13兵团建立后,黄克诚因组织上的工作需要,留在了天津,没有去兵团部工作,也没有继续南下作战,改为萧华担任政委。萧华干了不到3个月时间,也被调走了。所以真正跟程子华搭班子的,是另一位老牌政工干部莫文骅。
莫文骅本就是第14兵团政委,这个兵团是最早撤销的,因为刘亚楼司令员抽调大量人员组建空军,第14兵团官兵改隶其他部队了,兵团政委莫文骅也在49年4月调到了13兵团,从此成为程子华的搭档,两人配合了大半年时间,兵团工作干得很好。
直到1950年调往东北军区,莫文骅才离开13兵团,他总共在该兵团任职约一年。显然对于13兵团而言,相比起黄克诚和萧华,莫文骅作为政委更有代表性。可他在55年授衔时,甚至比程子华还要落寞:一个在解放战争后期,先后担任四野两大兵团政委的干部,竟然只评为中将!莫文骅当时很郁闷,对评衔结果是有意见的,他的战友们也不太理解。
莫文骅军衔和资历不太匹配,造成这个情况,是有原因的。55年评衔,一个直观参考依据,是三年前的干部定级结果:多数正兵团级将领,会授予上将军衔;而多数副兵团级干部,基本定位就是中将。
按照任职履历,莫文骅1949年就是有实职的正兵团级将领了,这点毫无争议;但调到东北军区后,他出任军区政治部主任,上级首长要求莫文骅发扬风格、维护军区班子团结,1952年只上报了一个副兵团级,并且被批复通过。原本给莫文骅报的是正兵团级,在人为干预下修改了。其实当时莫文骅没意识到问题,因为没几个人会想到,55年授衔重点参照这个标准。
其实副兵团级干部,也未必不能评开国上将,但前提是战功高。授衔更照顾军事干部,像韩先楚、李天佑等四野战友,都是副兵团级却评了上将,而莫文骅作为政工干部,就不怎么占优势。特别是四野规模庞大,评出的上将人数够多了,为平衡其他体系,实在加不上莫文骅。所以第13兵团的老牌司令员程子华、政委莫文骅,55年评衔时都有些“一言难尽”。特别是莫文骅,直到晚年还经常有人跟他提当年评衔的情况,老将军没法完全释怀。
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,专注于军情、军史、战史、国际关系研究,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,带来精彩细节。作品覆盖图文、视频、音频领域,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,也欢迎您点赞、评论支持,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。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
发布于:山东省保宇配资-炒股配资手机版-低息配资公司-10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